幼兒社交3大障礙 點拆解?

幼兒社交3大障礙 點拆解?
日期:2020-01-15
寶寶逐漸長大,是時候要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但孩子在與人相處上可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如果他們經常哭喊、說話遲緩及害怕陌生人,想必會令父母很擔心。今期,資深社工會為大家拆解幼兒的3大社交障礙,讓家長可以培育寶寶成為善於溝通、懂得表達的孩子。

社交障礙1:經常哭喊

家長問:「女兒踏入2歲,我發現她經常會因為不同原因而哭喊,特別是當遇到不如她所願的事情,她便會用哭去表達。如她不願意去收拾玩具時便會哭,或是有時候她想得到一些東西,但我們不准許時,她也會哭。我們會嘗試安撫她,她就會停止哭喊,但我覺得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也怕她太自我中心,可以如何糾正?」

專家解答:

用哭令要求得到滿足

資深社工廖李耀群表示,其實2至3歲的幼兒已懂得簡單的語言表達,但可能他們的語言表達不太純熟,或者他們已習慣了用哭的方式去表達。很多時候小朋友哭喊,是希望能達到一些要求,如希望父母能給他們買心頭好,或希望能逃避一些責任。不少父母在這些情況下都會屈服,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容易讓小朋友得寸進尺,助長了他們的不當行為。這樣會令孩子覺得透過哭鬧,便能控制父母,令他們習慣以哭喊的方式去表達。所以家長的處理方式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哭鬧時,不作出反應,有助令孩子明白哭是沒有用的。

教幼兒表達情緒

要改掉孩子經常哭鬧的習慣,家長自己首先也要心平氣和,並讓孩子冷靜情緒,然後跟孩子說:「你一直這樣哭的話,爸爸媽媽不會明白你想要甚麼。」同時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停哭鬧,家長也不會滿足其要求。家長應鼓勵孩子要開口表達需要和感受,讓他們習慣用哭以外的方式解決問題。

專家寄語:

堅持正確教導

「家長不能夠被孩子的哭聲牽着走,而是要堅持正確的教導。例如本身有一些家庭的規則,如吃飯要坐定定、玩完玩具要收拾等,若孩子不願意遵守而哭鬧,家長也不應妥協,而是要堅持原則,否則就是管教失效。即使孩子哭,家長也要讓孩子完成他們要完成的事情,這樣才可以糾正孩子的行為。」

社交障礙2:說話遲緩

家長問:「兒子現在快3歲了,但我覺得他說話不太清晰,有時候他也不太願意說話,而只是用手指住想要的東西,或只用很簡單的語句表達。我們平時都是跟他說廣東話,但傭人姐姐就會跟他說英語,他是否因而感到混淆,而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專家解答:

缺乏表達機會

3歲的孩子一般能說出完整的短句,如「要波波」、「拿杯杯」等,若孩子仍未能做到,家長不要太擔心,因為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會有個別差異。但家長要留意是否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他們表達自己。例如是孩子想吃餅乾,如果他們只是指住那盒餅乾,父母便給他們,他們根本不需要講出來,便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這樣會令孩子缺乏口語表達的動機。

鼓勵多說話

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例如是家長可以給予一些指示,要求孩子一定要用口講,才可以得到一些東西。家長應多鼓勵孩子說話,不要取笑孩子的發音,最重要是孩子願意表達。家長也可以多跟孩子講故事,或聊聊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家長可以逐小句示範,再鼓勵孩子跟住重複父母的說話。通常在引導下,孩子都會吸收得很快,有明顯的進步。家長亦應避免在同一句子中夾雜兩種語言,因為這樣容易令孩子感到混淆,令他們難以調校,語言輸出也有困難。

專家寄語:

口語表達能力有個別差異

「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個別差異頗大,家長不需要過份擔心,在6歲前發音不正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是家長爭取與孩子溝通的機會,鼓勵他們去表達。家長可在2星期至1個月內,觀察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有進展,如有任何懷疑,可以尋求專業協助。」

社交障礙 3:害怕陌生人

家長問:「女兒現在2歲了,但仍然很害怕陌生人,我們招待朋友來家裏玩,門鈴一響她立刻躲到自己的房間裏,好不容易出來,都會躲在爸爸媽媽身後怯生生地不敢叫人。朋友親切地拿出禮物給女兒,她卻躲得更後面了。我覺得她不可以這麼害羞,也擔心別人覺得她沒有禮貌,怎樣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專家解答:

應作事前預告

小朋友「怕生保」是屬於正常的表現,尤其是他們需要時間適應有陌生人在的環境。家長在親友到訪前,應跟孩子作事前預告,解釋到時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家長也可以事先跟親友講解孩子的需要,避免尷尬情況出現。幼兒通常都需要一些時間「熱身」,最初會感到比較陌生,但他們透過觀察親友與父母互動,都會產生好奇心,陸續克服緊張的心情,與親友變得熟絡起來。

多鼓勵不勉強

在「熱身」的階段,家長不要勉強孩子和親友打招呼,而是要給空間予孩子適應,並陪在孩子的身旁鼓勵他們。家長可以將孩子抱起,與不熟悉的親友保持一些距離,按幼兒的步伐與親友接觸及交流。當幼兒累積了愉快的社交經驗,他們下次與陌生人溝通時,便會越來越純熟。

專家寄語:

安全感助突破自我

「足夠的安全感,對於孩子建立愉快的社交經驗十分重要。而孩子的安全感是來自家人,所以平時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在家人的陪伴和帶動下,有助孩子突破自我,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加上孩子本身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逐步開放自己,願意與其他人接觸和相處。」

原文刊於:第46期《學前&親子》2019年3月號 撰文 ● Katrina Lee 攝影 ● 麥國明 插圖 ● 鄧本邦 模特兒 ● 何悅曦&何太 資料提供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ario教育服務服務主任(註冊社工)廖李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