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搜查|近半成中小學生曾借錢 向同學/朋友借最多 家長必知4大教導子女理財觀念
超過 80%受訪學生有零用錢
當中約 68%受訪學生定期獲得零用錢,而每星期所獲得零用錢平均金額方面,小四至小六為$51.8,中一至中三為$273.9,較 2020 年時各自有 3%增長。
除了零用錢,在一些特定情況可額外獲得收入,例如利是(88.2%)、生日(67.4%)、其他節日或特別日子(27.1%)及功課或考試有好表現(26.2%)。另外,有41.4%學生表示,向家人提出要求時可額外獲得金錢。
消費習慣沒有明顯改變
近半學生表示消費取態沒有明顯改變,而33.2%學生表示「變得謹慎,如非必要都不會花費」,而19.7%學生「更願意花費」。
此外,超過4分之3學生表示,獲得零用錢及收入後,會先儲蓄再規劃消費(75.4%),比率明顯高於會「先消費、後儲蓄」(18.2%)及「全部用作消費」的學生(6.4%);數字與 2020 年時相若。
最常用八達通
現金是95%學生收取零用錢的最主要途徑,而有逾3成學生表示以「八達通或其他電子支付平台轉帳」形式收取零用錢,反映電子支付的普及。超過一半學生表示現金是他們購物時最主要的付款方式,比率較 2020 年近6成下跌;相反,表示以電子支付為主要付款媒介的學生則較3年前有明顯增長。
另外,八達通仍然是最多學生認識的電子支付工具(95.9%);其次是支付寶(87%)、微信支付(79.5%)及信用卡(77.8%)。
學生儲蓄及記帳習慣上升
在學生的儲蓄習慣方面,有近9成表示有儲蓄習慣,較 2020 年增加約 3 %。此外,有超過4成學生表示有記帳習慣(包括記錄儲蓄或消費),較 2020 增加 8 %。結果發現,普遍香港中、小學生有儲蓄習慣;而相較3年前,有記帳習慣的學生比率明顯增加,反映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理財概念。
近半學生曾借貸
有近半學生表示曾向他人借錢,主要是朋輩之間互相借貸(32.2%)。另外,有 76.6%學生表示曾經借貸予別人,當中主要借貸給同學或朋友的比例相當大,超過6成,情況令人關注。
家庭為理財知識的主要渠道
調查發現,「父母或家人」(58.6%)及「學校」(56.5%)仍然是學生學習理財知識的主要渠道。此外,有不少受訪學生表示,曾經與家人討論理財相關的話題,例如「長大後的職業」(55%)、「格價」(34%)、「不同的付款方式(例如:如何使用八達通及信用卡)」(30.5%)及「儲錢的有效方法」(27.7%)等。以上結果,反映家庭在理財教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4大教導子女理財觀念
綜合以上的調查結果,中小學生理財能力 獲B 評級,顯示學生對金錢的來源與種類有基礎的認識、對基礎理財知識已有掌握、普遍學生有儲蓄習慣惟記帳習慣仍有待提高、擁有正確消費態度(理解並實踐「先儲蓄、後消費」)等。然而,在電子支付及網上資源日漸普及的背景下,學生仍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財知識的訓練,家人及學校亦應適時介入,協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理財態度及習慣。
教導子女理財觀念1|灌輸「收入」及負責任消費的概念
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生不定期獲得零用錢(32.2%),這或會影響學生培養固定的理財習慣。家長應按其家庭狀況、子女年齡和日常需要,以及物價指標,定期給予子女適量的零用錢,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學習財務規劃。透過獲取「定期收入」,學生可更容易從經驗實踐中了解「需要」與「想要」及「應花則花」等重要理財概念。
教導子女理財觀念2|指導使用電子支付工具
家長可向學生介紹電子支付工具的基本運作概念,並着重指導使用、使用時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如何避免超支、帳戶被盜用的風險等,以及查閱消費紀錄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推廣負責任消費。
此外,家長亦可教導有關利息、存款及提款卡、信用卡等相關知識,讓學生認識不同的理財工具,實踐更有效的金錢規劃。
教導子女理財觀念3|教導借貸原則
是次調查發現,有不少學童已經有借貸經驗。然而,「先使未來錢」的概念容易將學童導向錯誤的理財觀。同時,普遍的兒童理財教育較少深入講解借貸這個範疇的概念。家長應加強借貸方面的指導,以填補子女在這方面的知識缺口。家長在這方面亦擔當重要角色,包括向適齡子女分享家庭的實際財政狀況,例如家庭開支、儲蓄及如何預算支出等,讓他們培養負責任的理財態度和習慣。同時,家長應以身作則,在消費習慣上樹立榜樣。
教導子女理財觀念4|加強對老師及家庭在理財教育上的支援
「父母或家人」和「學校」依然是學童學習理財知識的主要渠道。然而,香港會計師發現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在教導學童基本財務管理及知識方面,需要一定協助;而公會作為專業會計組織及推動理財教育的其中一個先驅機構,亦銳意加強對老師及家庭在這方面的支援,期望透過推出「理財教學手冊」,為老師提供在校教育的策略及讓學生能把理財知識「帶回家」的實踐方向,家長可以藉以協助小朋友實行,並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