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媽媽」人工受孕終獲愛子
孩子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都是「得來不易」的禮物,有些人幸運地「一擊即中」,有些人卻是徒勞無功,屢試屢敗。對於「單身媽媽」Arwen來說,孩子是她個人的心血結晶,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禮物。
與大部份都市人一樣,Arwen一直忙於工作,營營役役,雖然喜歡小朋友,但由於未組織家庭,生育計劃便一拖再拖,直到40歲高齡,她驚覺是時候要為將來打算,萌生起冷藏卵子的念頭,希望留下日後懷孕的機會。不過事與願違,醫生告知Arwen有卵巢指數早衰的問題,即使冷藏卵子,抽到卵子的數字不多之餘,存活率亦不高。
尋找他鄉的精子
不過Arwen並沒有因而放棄,她與家人商量並得到他們的支持後,決心做個「單身媽媽」。而根據香港法律,只有合法結婚的異性伴侶才能接受人工受孕,因此Arwen毅然飛去美國,踏上「借精生子之旅」。為了調理身體,Arwen先四處求醫及進食補充品,覓盡方法以提高卵巢功能。她準備足足一年後,體內的AMH指數((抗穆氏管荷爾蒙,是評估卵子庫存量最重要的指標)大大提升,身體進入狀態,她的努力終於有成果,讓她感到喜出望外。
Arwen憶起接受人工受孕的過程,大概是她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首先是要選擇「借精」的對象、國籍等,再來是備孕及做配對,預約時間將囊胚植入身體。Arwen透露當時一共抽到7顆成熟卵泡,經篩查後有3個囊胚可以植入,過程簡單迅速,Arwen開始迎接她體內的小生命。
孕期歷盡艱辛
為了要安胎,成功受孕後的Arwen需要每日注射黃體酮針兩次(孕婦維持妊娠的天然孕激素,不足會導致胚胎的妊娠率下降以及胎兒流產率增加),以及隔日打一次雌激素針。打針導致她的腰部位置的微絲血管爆裂及出現硬塊,即使傷口未復原都依然要注射,Arwen慨嘆「最慘是自己幫自己打針,皮膚滿是針孔,如果針筒無法插入皮膚就要重新找位置再打」,針孔滿佈Arwen的皮膚上,密密麻麻猶如天上的繁星。
孕期的挑戰接踵而來,Arwen忍受過打針的折磨後,接下來便是面對不同的孕期反應。她經歷過「爛面」、皮膚病「妊娠搔癢性蕁麻疹」以及「生蛇」,妊娠性蕁麻疹分佈在肚皮及四肢,令她痕癢得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其間Arwen亦試過有「見血」現象,醫生指她的胎盤和子宮分離的狀況,需要按時用藥及臥床休息,嚇得Arwen心驚膽跳,幸好最後都順利誕下寶寶,正式成為人母。
家人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與許多媽媽一樣,Arwen在求子路上障礙重重,雖然沒有另一半,但她慶幸自己不是孤身作戰,她身邊有位營養師朋友,在美國時悉心照料,而妹妹不但每次陪她去產檢,更有陪產。即使寶寶出世後,家人的照顧仍是無微不至,讓她感到安心,Arwen指「你不會覺得孤獨,因為有人同你一齊行」,問及日後如何跟孩子解釋爸爸的身份,Arwen打算待孩子長大一點後,再告知他。
有了寶寶的出現,令Arwen的人生起了變化,讓她重新思索自己的責任,會去思索如何給孩子快樂的成長環境、培育他的潛能。雖然孩子得來不易,亦不是說做就做到的挑戰,之前曾擔心過如何帶着孩子,日後另一半會否介意,但她此刻認為有孩子便足矣,有否另一半不是問題,孩子給她的是一種言語無法形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