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健康】腸套疉 嚴重致腸道壞死
常見於2歲以下
在腸道蠕動的過程中,若然有腸道套進了另一段腸道,但又沒法自然鬆開,造成腸道梗塞,這便是「腸套疊」。兒科專科醫生張蔚賢表示,不同的腸道位置都有機會出現腸套疊問題,最常見的情況為小腸的末端套入大腸內,而盲腸套入大腸則比較罕見。約70至80%腸套疊的病例發生於2歲前,當中以5至9個月大為發病的高峰期。
腸套疊成因不明
有關腸套疊的成因,至今尚未明確。但張醫生表示,不少幼兒於患上傷風、感冒、腸胃炎後的1至2星期,由於腸道內的淋巴組織脹大,繼而出現腸套疊問題。另有一些非常罕見的案例,是源於患者服用輪狀病毒疫苗後,刺激了淋巴組織脹大所致。
嚴重時或致腸道壞死
腸道套疊有機會令部份血管受壓,摺疊的腸道緊緊地互相箍着,當腸道發炎,患者便會感到腹痛。但是,若然持續受壓的時間太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腸道壞死。腸道梗塞乃病理性的狀態,以致未能正常消化食物,繼而令患者出現嘔吐、難以排便等徵狀。
由於患者的腸道黏膜受損,當滲出的血液與大便混合,患者便會排出如像黑加侖子醬般的大便。張醫生提醒,如已經出現此情況,腸道可能已經有所損傷,甚至壞死,屬於緊急個案。
灌腸復位免做手術
當醫生了解病情後,會先作臨床檢查,例如患者是否有肚脹問題,以及肚子內會否有像是腫瘤般的物體。如有懷疑,然後進行照X光或超聲波檢查,便能清楚確定問題所在。 如在1天內已能發現患者出現腸套疊問題,醫生一般會先採取較簡單的治療手法,例如非手術性的灌腸復位。透過經由肛門灌入液體或氣體,同時以X光透視監察情況,很大機會可以成功將腸道復位。張醫生亦提醒,進行灌腸復位也有些微風險,或有機會導致腸道穿孔,但出現這種況的機會不高於2%。
手術減低復發風險
即使成功灌腸復位,也有約3%患者事後會復發,再次出現腸套疊問題。另外,如患者的腸道已受壓超過2天,病情較為嚴重,甚至排出不少血便,代表腸道可能已經壞死;如採用灌腸復位,風險較大之餘,成功率亦較低。因應以上兩種情況,或需要透過手術作治療。 手術復位可分為腹腔鏡(微創)與剖腹,透過腹腔鏡復位,可避免留下大條疤痕。如不適合使用腹腔鏡,或是情況較為嚴重者,便要由外科醫生進行剖腹手術,先解除腸套疊的部份,再加以穩固腸道,避免復發。在手術的過程中,如發現腸道有壞死徵象,醫生亦會切除或是修補該部份。通過手術治療腸套疊,雖然可以避免復發風險,但卻要顧慮需進行全身麻醉等其他事宜。
辨別腸胃炎與腸套疊
腸胃炎是源於細菌、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而腸套疊則是物理上的腸道阻塞問題。張蔚賢醫生表示,兩者的病徵有點相似,患者同樣都會嘔吐。但是,除非是因為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而引致的腸胃炎,否則腸胃炎患者較少排出血便。
另外,5至9個月大的幼兒以飲奶、簡單的加固食物為主,其實較低機會患上腸胃炎,如這個年紀的幼兒突然嘔吐、腹痛,家長應帶孩子求診,以判斷是否患上一些較罕見而又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