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成份邪惡 暗藏危機!
危害健康 零食4大成份
零食泛指含高糖、高鹽、高脂肪,而身體所需的其他營養素則較少的加工食品,由於味道吸引,孩子極容易愛上。零食中4種常見的成份,原來暗藏健康危機,會帶來不同的健康問題。以下由營養師李杏榆為大家詳細講解:
人工食用色素:市面上很多款零食都含有人造色素,最常見是軟糖,其餘亦見於威化餅、魚肉腸和啫喱等。2007年於英國有研究指出,過量食用人造色素,會導致過度活躍及注意力不集中,嚴重更會影響智商。當中6種備受關注的人工色素,包括檸檬黃(E102)、喹啉黃(E104)、日落黃(E110)、淡紅(E122)、麗春紅4R(E124)和誘惑紅AC(E129)。雖然目前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證明人工色素直接影響兒童活躍程度及智商,但兒童處於發育階段,腦部尚未完全發展,對化學物質的承受能力較低,風險較大。
防腐劑:為了延長食品的保質期,生產商會在零食中加入防腐劑,如苯甲酸、山梨酸鉀和亞硝酸鹽等。雖然食品製造商獲得允許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劑,且都是適合食用安全,但防腐劑始終屬於化學物質,過度攝入會抑制骨骼生長,也有機會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雌激素過多和引發癌症等健康問題。
反式脂肪:市場上大部份糕點、雪糕、餅乾中,都含有植物牛油和棕櫚油,屬反式脂肪,持續進食除了會導致過重和肥胖外,反式脂肪更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長期積累於血管內,會導致血管閉塞,增加患上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鹽高糖:不少零食都相當「重口味」,因為加入了大量的鹽或糖。人體長期進食高鈉食物,會導致高血壓、水腫,以及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當小朋友攝取過量鈉,容易導致鈣質從尿液中流失,如果鈣質攝取量不足或大量流失,便有機會影響骨骼健康,骨質密度會成長得不好。至於長期食用高糖的食物則會導致專注力不足,也會增加患上炎症如皮膚敏感、濕疹和哮喘等的風險。
揀零食 3大常見陷阱
零食中含有很多危害健康的成份,而家長在選購零食時,一不小心就會墮入以下3個常見的陷阱中:
1. 購買了「感覺健康」的零食
不少家長大概都知道薯片、糖果和朱古力多吃無益,但有時候他們會誤以為某些零食是比較健康。李杏榆舉例說,很多家長以為果汁算是較健康的飲品,但其實果汁的水果成份低,加上糖份很高;而且如果孩子喝過甜味飲品,就會覺得清水淡而無味,所以家長應避免讓嬰幼兒接觸。而紫菜也是另一種家長以為比較健康的零食,李杏榆表示紫菜本身富含膳食纖維、礦物質如碘、鐵、鈣等,但值得留意的是,市面上的包裝紫菜,有不少添加鹽和調味料或是經過油炸,不應多吃。
2. 被「有機」字眼誤導
不少家長會為孩子選購較貴的有機零食,以為吃零食可以吃得較健康,但這隨時是更邪惡。即使產品獲有機認證,只因為它的原材料屬於天然,但並不代表其營養成份比較健康。有機食物一樣可以含有高總脂肪、高飽和脂肪和高糖,如攝入過量會有損健康。以有機朱古力為例,生產商或會以有機椰子油或有機棕櫚油等有機植物油來代替天然的可可脂,其飽和脂肪含量高,會令生產出來的朱古力更不健康。
3. 被可愛包裝吸引
很多零食生產商為了提升銷量,會將產品設計成很受歡迎的卡通人物造型,包裝也會很可愛,深受大人小朋友歡迎。但家長要注意不要以為造型可愛、迎合小朋友喜好的零食,就等如適合小朋友進食。
營養標籤點樣睇?
選購零食陷阱多,因此家長必須細閱營養標籤,可幫助大家作出較好的選擇。以下,李杏榆會教家長如何閱讀營養標籤:
留意列出成份:家長首先可留意包裝上的成份表,因為成份在排列時會按照份量的多至少而定。所以如果首三位都有油、鹽、糖份,家長就要多加留意。又例如是蘋果汁,其實蘋果成份只佔很少,也值得注意。
計算營養數值成份高低:營養標籤包括「1+7」營養成份,即「能量」加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鈉和糖共7種指定標示營養素。但家長需留意計算單位,因市面上大部份產品為求方便,會以100克或毫升作計算單位,標籤標示數值,未必是總含量。
嚴格控制零食份量:李杏榆表示,家長要小心謹慎地給予孩子零食,首先要以身作則,少吃零食,並避免在家中存放過多的零食,讓孩子學會零食只可吃適量的原則。家長切勿以零食作為獎品,以免孩子誤將零食等同良好的行為;同樣道理,家長亦不應以食物來安撫孩子情緒。家長可在兩次正餐之間安排茶點時間,供應營養豐富的小食,如水果、番薯、牛奶或原味乳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