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好去處】| 潘媽媽果園 ‧ 學做本地小農夫
即使是澆水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都有箇中的技巧。
辛勞付出後獲得的食物,吃起來必定更甘甜!
家庭式經營
潘媽媽果園位於元朗大棠村的一隅,雖然於2018年才新開業,但原來潘氏家族已經以生產型農夫的形式,在這片土地默默耕耘多年,轉型背後,原來有段故。潘小姐憶述,果園原本只是一片荒蕪的農地,在潘小姐出生的那一年,潘爸爸和潘媽媽便開始在此租地耕種,是他們一手一腳把空蕩蕩的土地,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有機農場。潘家起初是以種蔬菜及枸杞為主,然後作批發或零售。直至幾年前,潘爸爸離世,人手減少之下,潘媽媽和潘小姐便轉型做休閒農莊,以另一個形式,繼續守護這片陪着潘家長大、歷經風雨的土地。
教育下一代的使命
隨着城市化的步伐越趨急促,新一代父母大多都住在石屎森林中,上一代的父母亦未必會帶他們去親子農莊,因此很多人對耕種其實是沒有概念的。於是,潘媽媽果園的理念隨之而生——她們希望可以教導下一代本地農業的重要性,並讓小朋友能夠切實地認識他們每天都會吃的蔬果,到底是如何出現。曾任playgroup老師的潘小姐對此便有很深刻的感受,「課堂很多時只有紙上談兵,經常說農夫粒粒皆辛苦,其實是怎樣辛苦呢?」在潘媽媽果園,小朋友可以透過小農夫體驗工作坊,用適合小朋友的工具,例如小鋤頭、小拉車等,由農夫從旁教學,親身學習如何正確地耕種,亦可以親手種菜摘菜,享受農務所帶來的滿足感。
學習獨立地做事
拍攝期間,家長和小編看見小朋友推着蔬菜車,都下意識地想幫忙,但這時潘小姐提醒說,「不用幫她,她可以做得到的!」她同時鼓勵小朋友自己做。她希望可以讓大人小朋友都明白,農夫是要「自己做沒人幫你」,想真正的「學到嘢」便要自己動手做,而不是要大人幫忙,或是只有打卡擺拍。果園開業早期時曾舉辦過摘荔枝及龍眼的活動,而因為果園的樹都經農夫自己修剪,讓他們向橫生,所以3歲小朋友伸手已經能摘到水果。潘小姐憶起那位小朋友的說話,印象猶感深刻,「她走時抱着潘媽媽,說她原本以為龍眼像草莓種在地上,經過這次才知道,是在樹上的,所以很感謝潘媽媽種矮的龍眼樹,讓她可以親自摘下!」潘小姐彷彿被啟發到——「我們不是賺錢為主的商業農莊,只是希望能自給自足,並教育下一代。」
疫市下被加租
很多人可能以為,在郊區有塊地耕便很有錢,但潘小姐澄清,因為她們不是原居民,所以也是要交租,但地主卻在疫市下繼續加租,使小農莊的經營越來越艱難。除了最大的租金問題,打理農場、平衡農產質素與遊客需求等,也是十分不容易,「我們要打理十萬呎的農場、300棵果樹,但潘媽媽年紀開始大,對我們來說是很吃力的。」再者,為了讓小朋友們有更多元化體驗,農夫除了當告蔬菜,還要種很多其他不同的品種,例如紅菜頭、紅蘿蔔等,從播種到收成,需要長達半年時間,加上有機菜不使用農藥,會受天氣影響等,成本比想像中其實貴得多。潘小姐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本地有機菜比大陸菜貴是有原因,亦透過半開放果園,讓大家也一起種植,從而明白箇中難處。
變身小農夫
果園會提供帽子及籃子給入場人士。
果園會給小朋友一架小車,推着自己的收穫,特別有成功感。
拔蘿蔔
白蘿蔔卡在泥土裏面,需要先搖一搖,花點力氣才能「出土」!
在農夫的指導下,順利把蘿蔔拔出,有機蘿蔔超大條呢!
除了白蘿蔔,農場還有種紅蘿蔔。
摘完可以先幫蘿蔔「洗白白」,沖走泥土。
掘薯仔
薯仔同樣是藏在泥土裏,這次要用使用的工具是耙及鏟,全都是適合小朋友使用。
看到薯仔的蹤影,便可把鏟子插進泥土中,並透過壓着手柄,把它挖出。
開始挖掘後便要對這片土地負責,把全部的薯仔掘出來!
摘有機菜
拍攝期間是生菜的豐收期,把生菜整根挖起真的很有療癒啊!
園內還有番茄,不過收割方法又有點不一樣了。
種植實踐區
翻土是耕種的首要工作,讓土壤更鬆軟,有助水份與空氣進入。
之後便是把菜苗埋進土裏,用泥土蓋好後,便要壓一壓。
澆水也有技巧,聽農夫指示拿水壺,才能有效率之餘,亦能避免弄傷。
馬賽克杯墊製作
先選好自己想要的圖案,在杯墊上拼砌。
加上白砂,立刻變成十分具質感的馬賽克杯墊!
環保袋DIY
摘完菜,當然要製作一個小環保袋,讓小朋友都可以幫忙拿點蔬果回家。
拍攝時適逢小model Hannah的生日,所以便選了生日蛋糕的圖案!
盆栽種植工作坊
首先可以自己用貼紙裝飾一下盆栽,看起來也更賞心悅目。
接下來便要把泥土放進小盆栽後,便可以把苗放入盆栽中,帶回家種啦!
種子培苗工作坊
培苗即是用細花盆撒播培苗,待它們長大後再移種。
幾個月後回來,小朋友便會看到他們當日所播的種,長成大大的粟米!
同場加映-摘草莓
潘媽媽果園旁的大棠士多啤梨園開放免費參觀。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順道摘草莓。
詳情:
【潘媽媽果園】
查詢電話: 5498 1123
Facebook專頁:潘媽媽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