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動作有何意思?
0至1歲的寶寶,除了經常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外,原來還有揉眼、大笑、顫抖、撐手撐腳、吸吮拳頭等動作。對於新手父母來說,寶寶這些肢體語言代表甚麼?以下有詳盡解釋。
身心不適會「哭喊」
未滿周歲的寶寶,雖無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是仍會努力以表情、聲音和動作,向父母表達、要求協助,只要認真觀察,便能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例如「哭喊」是寶寶最早出現的肢體語言,它代表「不舒服」,是寶寶與父母雙方溝通的起點。一般來說,寶寶的哭鬧,主要分為生理需要、心理反應和病理狀況。生理需要包括肚子餓、尿片濕了、想睡覺、感到溫度太冷;心理反應包括撒嬌、恐懼、害怕;病理狀況包括發燒、腸絞痛、中耳炎、皮膚病等。
當寶寶感到冷時,除了動作減少,也會出現輕微的哭聲;相反,如果太熱,令頭髮、脖子、皮膚摺位出汗,其哭聲會較響亮。當寶寶肚子餓時,嘴巴會動起來及啼哭,轉頭試圖找尋媽媽,並以吸吮拳頭來安慰自己。
「揉眼」反映想睡覺
當寶寶想要睡時,在睡前會先哭鬧一陣子,會不斷揉鼻子和眼睛,打呵欠或是對遊戲顯得缺乏興趣;寶寶生氣時,最常見的表現是大吵大鬧,甚至出現蹬腳的動作;當寶寶受到驚嚇的時候,開始時身體會變得僵硬及顫抖,直至安撫後才緩和下來。
當寶寶興奮時,他們會感到開心而大笑,張開嘴巴或發出特別的聲音,此時寶寶可能出現很多肢體動作,例如雙腳伸直又縮回來,顯得活力充沛。
其實,寶寶3個月後,便懂得以笑作出回應媽媽的逗弄或和他們說的話;當寶寶緊張或害怕時,他們的身體會顯得僵直。
指手畫腳表達訴求
6個月的寶寶偶爾豎起食指代表「1」,更喜歡指向一些東西;8個月起,寶寶了解的詞彙漸多,動作能力增強,除了伸手攀附父母,拉爸媽的衣服要求抱抱,也會用手推開他們不想接近的人,甚至搖頭表示「不要」;到11個月至1歲,出外散步時,喜歡指東指西。
另外,人的目光也是一種重要的肢體語言,對成人來說,一般眼神接觸最多維持1.5秒。有一項研究發現,寶寶在出生第一個月,如沒有與自己的照顧者建立目光接觸,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例如在社交發展上,會出現較多行為問題,所以對爸媽來說,與寶寶的目光接觸,是重要的心靈交流。
父母需細心觀察
寶寶的肢體語言萬千,父母只要細心觀察,便能懂得它的意思,從而給予適當的回應,緩和寶寶因為無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而出現的情緒。
資料提供:鍾文浩/兒童腦科及體智發展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