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產後惡露之謎
好不容易捱過艱辛的分娩過程,懷抱着可愛的BB,媽媽想必是欣喜萬分。不過,剛完成生產、進入產褥期的媽媽,生理上還需要面對很多變化與不適,而「惡露」正是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到底產後排出的「惡露」是甚麼?其排出量又對身體的狀況有何暗示?本文就請中醫師為我們逐一拆解謎團吧!
惡露是甚麼?它是怎樣形成的?
產婦分娩後,身體內的雌激素會急劇下降,而隨着胎盤與子宮內膜等組織物的脫落,子宮會經陰道排出含有胎膜或胎盤碎片的血性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就被稱為惡露,是一種正常的產後現象。
產後第一周,惡露流量會較多、顏色鮮紅,其中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塊和壞死的蛻膜組織,這期間被稱為「紅色惡露」;分娩第一周後至半個月內,惡露中的血液含量減少,更多是壞死的蛻膜、宮頸黏液、陰道分泌物及細菌,使其變為呈淺紅色的漿液,此階段則被稱為「漿性惡露」;再待兩至四周左右,分泌物則變為白色或淡黃色,量更少、不再有血液,是為惡露分泌的最後一個階段:「白色惡露」。
惡露的質量是否可反映產婦身體的狀況?
惡露的分泌量及顏色,皆與子宮的恢復狀況有很大關係。若產婦能順利排清惡露,則能反映子宮收縮的狀態良好,沒有出現組織及胎盤殘留在內的情況。中醫認為,惡露排清後子宮就會沒有瘀血的積聚,能令子宮生長新血,反映產婦身體開始漸漸恢復。
中醫產科古籍《胎產心法》提到:「由於產時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並而下,日久不止。」若持續三周以上,惡露仍淋漓不斷,則反映孕婦在分娩後氣血虛損,因傷氣而不能攝血;若惡露過多,亦可能是瘀血內停,令子宮復舊收縮不良,媽媽需要請醫生檢查是否有胎盤、胎膜殘留等情況。
媽媽進行剖腹產或順產後,排惡露的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
在一般的情況下,產婦的惡露大約會在產後第三周左右排乾淨;若產後惡露持續三周以上仍淋漓不斷者,則被稱為「產後惡露不絕」。如治療不及時、身體抵抗力差,有可能會發生產褥期感染或遺留慢性盆腔炎。
對比起順產的媽媽,接受剖腹產的媽媽是直接從子宮中取出嬰兒的,在一些剖腹產的過程中,醫生會一併清理產婦的子宮腔,將子宮腔內的一些血塊、胎盤、胎膜等清除乾淨,因此有些剖腹產的媽媽惡露量較少,排出惡露為時也較短,只維持兩周左右。
剖腹產與順產的媽媽,分別該如何應對惡露問題?
不論是選擇剖腹產或是順產的媽媽,產後應留意是否有腹痛的情況。若分娩後腹部疼痛劇烈,惡露久久不下,或所下甚少,則反映瘀血留阻於腹內,需使用活血化瘀的藥材促使惡露排出,如《傳青主女科》的加減生化湯等。
若產後惡露不止、持續一個月以上仍淋漓不斷,媽媽就需要馬上去看中西醫,請西醫運用超聲波檢查子宮收縮復原的情況,確認是否有胎盤及胎膜殘留子宮內;而中醫方面,若發現血瘀內阻,可運用中藥化瘀新生,以助子宮恢復。
食療推介:益母草黑糖茶
若產後惡露遲遲未能排清,其成因是甚麼?又該怎麼辦?
如前面所提及,若媽媽在產後惡露遲遲不淨,中醫認為可能是與身體虛損,或血瘀內阻有關。身體虛損的成因,可以是婦女本身氣虛、血氣不足,再加上艱辛的分娩過程中失血過多,產後又沒有好好休息及調理進補,以致操勞傷脾、傷氣,因而不能攝血。而血瘀內阻的成因,則與血性組織未能順利排出,惡露瘀結,以致血行不暢有關。
氣虛特點:惡露量多或量少不等,可以淋漓不斷,顏色較淡紅、質地較稀、無異常臭氣。婦人面色較蒼白,疲倦等。
血瘀特點:惡露量少,排出時澀滯不暢,顏色較紫暗,伴有腹痛拒按等。
若產後媽媽惡露久久未能排清,可求診於註冊中醫師,以診斷病情是由於身體虛損還是血瘀內阻所引起,並針對情況分別選用補益(如:補中益氣湯等)或活血化瘀(如:生化湯等)的藥材治療,以助排清惡露及修復子宮。
為避免出現惡露不止情況,產婦應注意甚麼?
- 若媽媽產後的健康狀況良好,宜於產後24小時即下床活動。
- 要有足夠的休息,坐月期間應避免不必要的家務或工作。
- 媽媽可考慮餵哺母乳,有益於寶寶之餘,亦有利於子宮收縮以及惡露排出。
- 睡眠最好仍是採取側臥的姿勢,以免子宮向後傾移,不利於惡露排出。
- 注意產後衞生,謹記經常更換衞生用品,以防細菌感染。
資料提供:錢穎儀/註冊中醫師